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3456789» / 2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多年未出山,普及电影原声--查漏补缺篇 [复制链接]

查看: 140276|回复: 258
51#

Tango 探戈

这张碟其实是张探戈音乐,而非简单是张电影原声。作为阿根庭的作曲家,探戈应该是他最擅长的了。


若说Lalo Schifrin是当今最具才气的南美音乐人之一,绝对不过。事实是阿根廷出生的作曲家/钢琴家涉猎之广令人咋舌。
年轻时的Lalo Schifrin在巴黎的音乐学院修行正统古典乐,周末却喜欢与友人玩JAZZ。后来被Dizzy Gillespie赏识便在纽约展露头角,更为不少上一代的JAZZ巨人们做过编曲及伴奏。
但他的才情不止于此。他同时是古典作曲家,也为古典乐坛著名的三大男高音编曲,也在一系列的JAZZ MEETS THE SYMPHONY的录音中以指挥家身份亮相。他还为上百部电影和电视写过配乐,最著名的有《职业特工队》、《尖峰时刻》和西班牙电影《探戈》(也就是今天发布的这张)。
Lalo Schifrin出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对探戈音乐自然娴熟,难得的是他同时通晓BOSSA NOVA,是60年代新音乐的先锋代表之一。
阿根廷Carlos Saura的电影《探戈》,配乐的是Lalo Schifrin。DDG公司出版了这个电影的原声大碟,对于DDG来说,出版电影原声应该是十分难得的,可见其艺术价值的所在。
整个电影是以探戈穿插连接起来的,整个电影都在跳探戈但只是男主角没能够跳。因为讲述的是一个不幸残废的舞蹈演员,继续作为编舞和舞蹈教练而奋斗,以及他与年轻的女主角的爱情。他为我们呈现了探戈的各个方面,传统的和创新的,单人舞、双人舞、三人舞和群体舞。
51xp-iogwQL._SS500_.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14 17:59:00 上传)

51xp-iogwQL._SS500_.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2-06-14 17:59:00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52#

The Fox

他获得奥斯卡提名的电影配乐,非常好听的一张音乐碟。


转:
剧情讲述由安妮.海尔沃德和桑迪.丹尼斯扮演的两名同性恋女子在孤立的郊野农场自得其乐,后来一名流浪的海员闯入他们的生活,二女的关系遂不得不重新调整,她们中较粗犷的一名女子成为男女双方的争夺对象。
s7038877.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14 18:13:31 上传)

s7038877.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53#

当JAZZ遇上交响

这张碟估计古典乐迷会喜欢。
d16f015757118bdbb546286bb28ef774_w_190_0.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14 19:49:32 上传)

d16f015757118bdbb546286bb28ef774_w_190_0.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54#

63.John Corigliano


科里利亚诺(John Corigliano,1938—),美国作曲家,师从日宁和克雷斯顿,1961—1972年任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电视台音乐部副主任,1972年起执教于纽约莱曼学院。其著名作品有《裸体的卡门》,将《卡门》改编为摇滚乐团、波普乐团和穆格音响合成器用。科里利亚诺的《第一交响曲》作于1990年,其版本可选巴伦勃伊姆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版,Erato,CD编号2292 45601-2,《企鹅》评介三星。

科里利亚诺在1970年创作的《单簧管协奏曲》,可选:1.斯托茨曼(Stoltzman)单簧管,史密斯指挥伦敦交响乐团版,RCA,CD编号09026 61350-2(+伯恩斯坦、科普兰的作品),《企鹅》评介三星。2.德鲁克(Drucker)单簧管,梅塔指挥纽约爱乐乐团版,NW,CD编号309(+巴伯两首《乐队随笔》)。而1985年为双簧管协奏曲而作的《咏叹调》,可选:1.鲁卡莱里(Lucarelli)双簧管,阿肯亚玛(Akiyama)指挥美国交响乐团版,BMG,Anlogue,CD编号GD60395,《企鹅》评介三星。2.鲁卡莱里(Lucarelli)双簧管,巴莱特指挥伯克利爱乐乐团版,KOCH,CD编号37187-2。

科里利亚诺的《长笛协奏曲》可选高尔韦(Galway)长笛,伊夫洛(Effron)指挥伊斯曼—罗彻斯特爱乐乐团版,RCA,CD编号RD86602,《企鹅》评介三星
12631904043557.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14 19:59:47 上传)

12631904043557.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55#

红提琴

这部电影拍得很有意思,但更重要的是音乐。后来还改成了一首小协。


转:
The Red Violin”的故事描述一把传奇小提琴的诞生,以及其历经三个世纪,跨越奥地利,英国,中国到加拿大的流浪旅程,描写这样一把牵动无数人命运的古老提琴,很自然的,音乐成为讲述这个故事的语言,而音乐家的表现,包括作曲者与演奏者,则化身为整个故事的灵魂,很难得的,这是一部真正属于音乐家的电影,导演Francois Girard一方面推崇小提琴演奏者Joshua Bell,为故事中的红提琴注入生命,同时也感谢配乐家John Corigliano的音乐贡献,长达两年的讨论与录音乐过程,足以让导演认为这部电影同时也是John Corigliano的电影。

  John Corigliano在音乐上,以Anna's Theme为主轴,衍生出所有的音乐内容,Anna是故事中,提琴制造名师的妻子,红提琴即是因Anna与Anna腹中小孩的死而诞生,有这样一段悲伤的渊源,使的Anna's Theme同时也是红提琴的主题,因为Anna的灵魂与红提琴仿佛结合成一体,一同走上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漫长旅程。在电影中,Anna's Theme是Anna时常哼唱的一小段旋律,像是Anna为腹中孩子吟唱的摇篮曲,在第一轨作品Anna's Theme中,John Corigliano即以Anna的吟唱为起点,进而将这个旋律发展成一篇凄美哀怨,神秘深幽的提琴乐章,揭开红提琴传奇的序幕。

  第一个部份的乐章起始于三百年前,提琴的诞生地Cremona,包括了四首以Anna's Theme为主轴发展而来的作品(Track 2.3.4.5.),气氛古老,悲伤而神秘,Anna's Theme本身即是一个旋律优美,气质深幽的主题,在这个部份中,这个主题还呈现出一股哀伤凄恻的质感,因为这个大段的四个乐章,分别描写了Anna的死,以及伤心的提琴匠,为死去的妻子与未出世的孩子,打造出一把不朽而神秘的红提琴的过程,因此音乐中不仅散发着一份古老,深沈的气息,也展现了惊逢变故的震摄,与凄美伤痛的抒情色彩。

  第二部份的乐章Vienna,随着红提琴流传到修道院音乐神童Kaspar的手中,以及Kasper的维也纳之行,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音乐质感,一开场的Monastery,即是一首充满欧洲巴洛克色彩的小品提琴合奏曲,音乐风格很明显的与上一个大段的音乐形成分野,显示另一个故事的开始,紧接的Kaspar's Audition/Journey To Vienna以Kaspar的提琴独奏开场,衔接上一段古典色彩浓厚,典雅温和的音乐,描写Kaspar踏上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的旅程。Etudes/Death Of Kaspar开场是一段Kaspar的练习曲,旋律随着节拍器而不断加速,反应出Kaspar琴艺的成长,这段音乐当然也让真正的演奏替身Joshua Bell秀上一段高档的演奏实力,然而后半段音乐却随着Kaspar的暴毙,成为一首哀伤的挽歌。

  第三部份的乐章Oxford,将故事背景由奥地利带到英国,一开场的The Gypsies , Journey Across Europe,同样以风格和上一个乐段的古典色彩大异其趣的吉普赛音乐,作为情境转换的引子,不过其实这个听来很即兴,自由,富有民谣风的吉普赛提琴,也是一段Anna's Theme的变奏曲,在这首曲子的引导下,红提琴由吉普赛人辗转流传到英国演奏名家Pope的手中,Pope's Gypsy Cadenza是Pope以吉普赛人的曲调,进一步变奏成的即兴演奏,不过作风却不是吉普赛人的散漫,而展现了Pope学院派的音乐素养,然而其中又有一份音乐天才的叛逆性,同样的,Pope's Concert这段Pope在演奏会上的即兴演出,也展现了这份恃才傲物的狂野气息,这段演出中也出现了Anna's Theme的特定乐句,而Coitus Musicalis,Pope's Betrayal都是Pope以情色为灵感的即兴演出,Anna's Theme转化为挑动情欲的乐章,其中Pope's Bertrayal一段,音乐随着性爱进入高潮,也在Pope的情人枪击红提琴时乍然停止,将红提琴的命运带向另一个时空。

  第四部份的乐章Shanghai,是一段在音乐上发挥比较有限的段落,在前三段乐章中,分别以制造提琴的传奇大师,早逝的音乐神童,与放纵情欲并籍由情色激发灵感的提琴演奏家为主题,因此音乐上有很大的发挥空间,相对的,在第四段乐章中,红提琴流传到文革时期的上海,一个对西洋文化与传统艺术充满憎恨的时代,因此在音乐的表现上,并不像前几段乐章中,可以借着许多音乐演奏的场景来表现作曲的企图,这个部份的音乐原则上仍以Anna's Theme为主题,音色上则显得较为压抑与黑暗,同时还结合了一段红卫兵的歌曲,点出独特的时代背景,虽然在音乐上较不像前几段那般吸引人,不过在剧情上,由这场文化浩劫中保存下来的红提琴,更增添了一份传奇色彩与神秘感。

  第五部份的乐章Montreal,描写红提琴抵达加拿大,在鉴定专家的追查下,确认了其传奇名琴的身份,同时也一步步揭开红提琴上,奇异红色光泽的真相,这个部份的音乐,一方面呈现一种悬疑神秘的质感,描写鉴定追查红提琴,以及在拍卖会上偷天换日的过程,同时也将情绪渐渐带回第一部份乐章Cremona中,那种凄美雅致的风格,音乐的结尾End Title,Anna's Theme一如起始的,以空灵的女声吟唱幽幽浮现,象征红提琴三个世纪的飘泊,终于抵达终点。

  整体来说,这是一部相当别致的电影音乐,同时也由于故事的特质,使这部配乐不只是配乐,实际上有一半以上的音乐,在电影中都是以音乐演奏的方式出现,而不是以背景音乐的方式出现,换句话说,在电影中就可以看到故事中的角色,完整的演出这些作品,因此,相较于其它的电影配乐来说,这部配乐在电影中不仅可以辅助剧情和情绪,而且在电影外,它们可以是很具完整性与独立性的演奏乐章,甚至在原声带终了,John Corigliano将配乐中的代表性段落,结集成一首长达十七分钟的演奏曲The Red Violin': Chaconne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是集大成的代表作,仿佛这部配乐,就是由这首名为<The Red Violin>的演奏作品发展而来,更进一步提升了这张原声带在独立于电影之外时的欣赏价值。


同时,John Corigiliano的作曲手法,因应故事上不同的时代与地域背景,以及故事不同角色的行为个性,能发展出各具特色,段落分明的个别风格,也是这部配乐成功的另一项要素,尤其是Cremona,Vienna以及Oxford这三个大段,风格区别鲜明而传神,Cremona描写丧妻之痛的深幽凄楚,Vienna描写音乐神童与维也纳的清新典雅,与Oxford中,故事主角Pope一段又一段张力十足的即兴演奏,结合了挥霍音乐才华的野性,与沈溺放浪的色欲于一体,这些风格上有鲜明差异的处理,都使得原声带一路进行下来,从典雅亮丽的巴洛克,端庄的古典色彩,到发泄情欲的浪漫主义,有如一场跨越时空,不断转换场景的旅程,而且所有的音乐,不论是配乐也好,剧中角色的演奏也好,不论是正派的古典作风,或者是逍遥的吉普赛乐曲,都以Anna's Theme为中心点,不断的衍生与变化,这也使这部配乐在多重的风格中,有一以贯之的脉络和整体性,加上Joshua Bell出色的诠释,使这张作品不论是以一部电影音乐,或者以一张音乐专辑看待,成绩都是相当出色傲人的。
656654432322.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14 20:07:55 上传)

656654432322.jpg

122334.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14 20:04:03 上传)

122334.jpg

34345535443.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14 20:04:03 上传)

34345535443.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2-06-14 20:08:28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56#

革命

他的配乐作品很少,每部都是精品。


转:影片以美国革命时期为背景,描述了一个普通人-纽约捕鱼人Tom Dobb当他的儿子被迫参加军队为了保护儿子他必须为他的国家、为自由而战的故事。

艾尔·帕西诺扮演一个被时代洪流推着走的小人物,他从一个不愿参加战斗的明哲保身的小市民到自觉参战的美国公民,从而经历了美国为脱离英国统治而爆发的独立战斗的全过程。电影没有从一个伟人,例如华盛顿入手,而是通过底层人物的命运转移带出对这段历史的公正评价及当时年代各阶层勾心斗角,前线战火纷飞的残酷场面。帕西诺或者说是美国人民最终获得胜利,他们不仅赢得了自由,幸福及粮食,更描绘出一个摆脱帝制后全速前进的美丽蓝图……
554234434.jpg (, 下载次数:1)

jpg(2012/6/14 20:10:26 上传)

554234434.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57#

64. David Hirschfelder 大卫.希施费尔德


天啦,找点资料真难啊,大家将就吧。


David Hirschfelder 大卫.希施费尔德生于1938年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省,在澳大利亚有着相当的知名度,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开幕式的音乐就是出自的他的手中。在他手下完成为著名的作品应该就是1996年的《闪亮的风采》(Shine)了,他还为周润发主演的电影《黄石的孩子》完成了配乐工作。另外,电影的主题曲由Owl City乐队演绎,与影片主题相结合可以说十分恰当。
david+hirschfelder+hirschfelder.png (, 下载次数:0)

png(2012/6/16 10:27:42 上传)

david+hirschfelder+hirschfelder.png

44355655.png (, 下载次数:0)

png(2012/6/16 10:27:42 上传)

44355655.pn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58#

闪亮的风采

这部电影更知名的当然是拉赫马尼诺夫啦,和拉氏、李斯特之类的在一起,原创配乐家就不显眼了。


10多年前,导演斯科特·希克斯无意间在报纸上发现了一则演奏会通知,虽说那天正是妻子的生日,可他还是取消了庆祝活动,前去聆听大卫·赫夫高特的演奏。“我感到这是一场很重要的演出,我必须一睹他的风采,”希克斯回忆说,“当时我并不确定自己在期待什么,可当大卫坐下开始演奏,全场顿时鸦雀无声,我被彻底吸引了。”对赫夫高特知之甚少的希克斯立即被打动了,他认为这位澳大利亚钢琴奇才的故事完成可以造就一部电影。他说:“这是一个成功者的故事,故事主人公实现了我们所有人的愿望,那就是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一起分享人生、爱情和音乐的伴侣。”
  音乐会过后,希克斯找到了赫夫高特夫妇,他说想将赫夫高特的故事拍成电影,一开始,夫妻二人对希克斯的身份表示怀疑,为了得到充分信任和协助,希克斯用了整整一年时间。他在谈到热切的创作冲动时说:“在这异乎寻常、混乱不堪的个体与不可多得的最复杂的乐曲之间,显然存在一种矛盾,这矛盾中正潜藏着绝佳的故事,当然还有音乐,大卫演奏的都是众所周知、耳熟能详的浪漫经典曲目,其中包括拉赫玛尼诺夫、柴可夫斯基、肖邦和李斯特的作品,受众群体相当广泛。不过,大卫的音乐与他的故事完全是两码事,人们之所以会深受触动,是因为这是一段拯救自我的经历。”在让赫夫高特充分相信这部电影会和他的演奏同样感人至深后,希克斯开始着手剧本和影片的筹备工作,即便在编导另一部电影及远赴中国和非洲拍摄一系列获奖纪录片时,他依然会留出一部分精力来酝酿本片。
  1990年,希克斯找到占·萨迪共同致力于剧本,后者说:“斯科特对大卫的故事充满热情,而我也非常希望参与其中,可对我来说,创作这部剧本的难度非同小可,因为在传记片中,你必须在真实事件与创作尺度之间找到一条微妙的界线,而且电影必须具有娱乐性,必须在短短110分钟之内牢牢抓住观众。”希克斯和萨迪一致认为《闪亮的风采》应该取材于赫夫高特的生活,而并非严格遵从事实的传记片和纪录片。他们赋予影片以独特的音乐结构,并进行协奏曲式的组接。剧本被分为很多乐章,节奏从慢到快再从快到慢,运用了由呈现部、发展部和再现部组成的标准元素。除此之外,希克斯还想到让赫夫高特的双手、眼镜和与水有关的画面(游泳及暴风雨等)贯穿整部影片,从而为主人公的情感提供注解,并将不同的人生阶段连接到一起。
  在创作剧本期间,希克斯与著名制作人简·斯科特取得联系,后者耗时两年多才从法国Pandora Cinema、英国广播公司和多家澳大利亚政府融资机构筹措到本片的拍摄经费。斯科特说:“我曾认为《闪亮的风采》是一部很难找到投资方的电影,可占·萨迪的剧本让我们备受鼓舞。”
  澳大利亚著名舞台剧演员杰弗里·拉什是希克斯眼中扮演赫夫高特的最佳人选,“我坚信扮演大卫的演员必须是澳大利亚人,”希克斯说,“这是一个古怪独特的角色,杰弗里尤其擅长扮演这种游走于精神崩溃边缘的角色,就此而言,他的演技在澳大利亚无人能及。”很少出演电影的拉什认为《闪亮的风采》是第一部真正适合他的电影,而片中赫夫高特弹奏钢琴的画面均由拉什亲自完成。戏剧功底深厚的拉什经常要为提升表演学习一门新技术,他说:“我知道这个角色与钢琴紧密相关,我能看懂乐谱,尽管速度很慢。我有一位出色的钢琴教师,我的练习也非常刻苦。”
  虽说拉什可以模仿手部动作进行演奏,可扮演年少时赫夫高特的小演员却难免力不从心,而难度不小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又不可能被简单的曲目替代,所以钢琴替身必不可少。俄国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与赫夫高特的人生经历非常相似:两人不仅都是音乐神童,还都在少年时期成名,并经历了漫长的人生低谷,远赴异国他乡接受治疗之后才恢复创作活力,所以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在片中至关重要。
post-437015-1179566593.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16 10:53:33 上传)

post-437015-1179566593.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2-06-16 11:00:06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59#

奥洲传奇

这部电影音乐网友的评论非常有意思。


转)看完影片的第一感觉是,这部《澳洲传奇》(Australia)虽然可以见到澳裔导演巴兹鲁尔曼(Baz Luhrmann)强烈的事业野心,但是并算不得他个人最出类拔萃、教人眼前一亮的惊艳之作,更不要说“乱世佳人”这样的影史殿堂之作,充其量不过是他个人导演生涯中背景最为宏观的一部作品罢了。为了保持制作阵容上的澳洲本土这个标签,巴兹甚至放弃了曾合作多年的苏格兰诗意派御用作曲葛瑞格阿姆斯特朗(Craig Armstrong),改由澳大利亚出生的大卫赫斯菲尔德(David Hirschfelder)来为这部强调为澳洲本土爱情史诗片创作乐章。13年前,凭借澳洲实力派性格男星杰佛瑞拉什(Geoffrey Rush)荣登奥斯卡影帝宝座的其本土制作的影片《闪亮的风采》(Shine),就是由大卫赫斯菲尔德负责作曲的,这一年,他也首度入围奥斯卡最佳电影配乐奖的角逐。三年后,他为英国影片《伊丽莎白》(Elizabeth)创作的配乐再度进入了奥斯卡最佳电影配乐奖的决赛圈,虽然最终没有斩获,但是其感性优雅、富于人性色彩的旋律风格还是获得了业界及大众的一致肯定。
  转战于全球电影制作圈的大卫,和许多国际知名的电影音乐创作人一样,近年来和我国的电影制作者也有了合作,去年上映的中美合作影片《黄石的孩子》(The Children of Huang Shi),就是由他负责打造张扬人性光辉的感人肺腑之音。在这部《澳洲传奇》中,大卫发挥了不错的旋律,不论是表现惊心动魄的战争、儿女情长的缠绵都显得得心应手,唯一可惜的是整体的旋律缺少一条特别明显的主线,丰富的背后难以有醍醐灌顶的最大亮点,结果变成了每段单独听都不错,但是放在一起就很平淡,少了一些特别抢耳的,也正应了《超人特工队》(The Incredibles)中的一句富有辩证色彩的对白“人人都很出色,也就是说人人都不出色。”

这部《澳洲传奇》的原声配乐还有一个不能不提的最大特点——它运用了不少澳州本土的乐器,营造出不同其他地方的旋律质感,这种标签式音乐元素的集纳还包括了一些当时影响全球的好莱坞旋律,比如《绿野仙踪》中的《跨越彩虹》(Over The Rainbow),它的出现既凸现了时代的背景,又和场面应有的情绪风格共冶一炉,让人更加佩服那些黄金年代的好莱坞电影音乐人善于缔造经典的音乐创作力。这张富有澳州本土音乐色彩的《澳洲传奇》中的原声配乐未能推出商业版的原声唱片,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幸好电影公司为奥斯卡竞争制作了这张专用的配乐参选宣传盘,才让乐迷了有了单独品茗的机会,价格上翻番的原声遗珠从此又多了一颗。
2009310235431236697543359.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16 11:13:03 上传)

2009310235431236697543359.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60#

伊莉莎白

这是我的唯一一张他的碟,很喜欢。




如果说纽曼在《情约今生》中借鉴了英国音乐的风格的话,那么同样拍摄于1998年的另外一部影片《伊丽莎白》(Elizabeth)则是地地道道的英国配乐了。《伊丽莎白》由印度大导演卡普执导,以历史上真实的都铎王朝伊丽莎白一世的事迹为蓝本,着意描绘女王的雄才大略与权术计谋。担任影片配乐的大卫·希斯菲尔德(David Hirschfelder)当时涉足该领域并不太久,即以此片博得大名,正如导演所要求的那样,影片的音乐给人一种文艺复兴时期的总体印象,希斯非尔德特意借用了十六世纪作曲家特曼的苏萨托的两首作品,以使风格的把握更为准确。此外,影片中还在女王狩猎的一场戏里借用了埃尔加《谜语变奏曲》的一段音乐,增强了音乐的戏剧性,又不着痕迹,用得非常巧妙和聪明。在影片结尾处,希斯菲尔德又用了莫扎特《安魂曲》中著名的《进台咏》,气势逼人,同时又恰如其分地烘托出气氛。在希斯菲尔德自己谱写的音乐中,给人印象深刻的是合唱的运用,在历史片中这种用法很多,可以达到相当好的营造氛围的效果,大卫·霍伯逊合唱团和澳大利亚童声合唱团表现出很高的演唱水准。同时,配乐的音效出色,不愧是澳大利亚阿伦·埃顿与深红录音室的精品。
a0.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16 20:35:48 上传)

a0.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