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多年未出山,普及电影原声--查漏补缺篇 [复制链接]

1#
记得去年写个二个贴子贴了些电影音乐的作曲家介绍(后来又写了一个日本的不算),但还是发现有太多大师级的作曲家沒有聊起,当然也漏掉了些现代的,后面一直想写完却因为工作或其它原因沒有动。希望这次能把自己喜欢的电影音乐彻底总结下,聊完好收工。欢迎大家多多补充,随便聊,甚至踢场都沒关系-----本人入门级别的水平,比起一些原声的高手实在差太远。只是别打脸。
另外两个贴子的连接如下:
1-20位作典家
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185202.aspx
21-50位作曲家
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185821.aspx
本贴计划的作曲家(排名不分先后):
51. Philip Glass 菲利普.格拉斯 第1页

51. Michael Nyman 迈克.纽曼 第1页

53. Aron Copland 阿诺.康普兰 第2页

54. Marco Beltrami 马克洛·贝尔崔米 第2页

55. Yann Tiersen 杨.提尔森   第3页

56. Kluse Badelt  克劳斯·巴代特 第3页

57. Erich Wolfgang Korngold 康古德 第4页

58. Francis Lai 弗朗西斯.赖 第4页

59.  Michel Legrand  迈克.李格兰 第4页

60. Franz Waxman 弗朗兹.瓦兹曼 第5页

61. John Addison 约翰.安迪逊 第5页

62. Lalo Schifrin 拉罗.席弗林 第6页

63. John corigliano  约翰.科里利亚诺  第6页

64. David Hirschfelder 戴维·赫斯菲尔德 第6页

65. Ron Goodwin 古德文 第6页

66. Jerry Fielding 杰利.弗里丁 第7页

67. Riz Ortolani 第7页

68. Victor Young 维克多.杨 第7页

69.Christopher Young 克里斯多夫.杨 第8页

70. Richard Rodney Bennett 理查德·罗德尼·贝内特  第8页

71. Basil Poledouris 巴索 普列多斯  第9页

72. Leonard Rosenman 伦纳德·罗斯曼 第10页

73. Cliff Eidelman 克利夫.埃德尔曼 第10页

74. David Arnold 戴维.阿诺 第11页

75. John Debney 约翰·戴柏尼 第11页

76. Jan A.P. Kaczmarek  卡兹玛瑞克 第11页

77. Richard Rabbins 理查.罗宾斯 第12页

78. Goran bregovic 哥伦.布雷高维克  第12页

79. Bruce Broughton  布鲁斯·布劳顿  第13页

80. Vladimir Cosma 弗拉迪米·克斯玛 第13页

81.John Ottman 约翰.奥特曼 第13页

82. Bill Conti 比尔.康提 第14页

83.   Mark Mancina 马克·曼奇纳  第14页

84.  Jack Nitzsche 杰克.尼采 第15页


85. Anne Dudley 安妮.杜德利 第15页

86. Pino Donaggio 皮诺.唐阿吉欧 第15页

87.  Michael Giacchino迈克·吉亚奇诺 第16页

88. Dario Marianelli 达里奥.马利安那利 第16页

89. Mychael Danna 麦克.唐纳 第17页

90. Debbie Wiseman 戴比·怀丝曼 第17页

91. Craig Armstrong 克雷格阿姆斯特朗 第18页

92. AR Rahman AR 拉曼 第18页


93. Brian Tyler 布莱恩.泰勒 第19页

94. Lee Holdridge 李 霍尔德里奇 第19页


95. Don Davis 唐.戴维斯 第20页

96. Jocelyn Pook  第20页

97.Jean-claude Petit 尚克勞德.柏帝  第21页


98.   Nick Glennie-smith 第22页

99.   Gustavo Santaolalla 古斯塔沃  第22页


100.  Malcolm Arnold 马尔科姆·亨利·阿诺德爵士 第22 页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2-07-08 18:59:29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2/7/14 22:00:09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2#

坐上沙发先
TOP
3#

楼主的电影音乐贴非常精彩!
TOP
4#

51. Philip Glass 菲利普.格拉斯这位大师更多的是作为现代的作曲家而知名吧,许多古典乐迷都有他的CD,而我是通过时时刻刻了解到他的风格和乐曲的。


菲利普 格拉斯(1937 - )美国作曲家,这位立陶宛的犹太移民后裔出生于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城。他的父亲拥有自己的唱片商店,因此格拉斯从小就接触了从贝多芬、舒伯特到巴托克、兴德米特和肖斯塔科维奇等人的作品。他自幼在皮博迪音乐学院学习长笛,15岁就到芝加哥大学速成班学习,同时学习数学及哲学。随后到朱利亚德音乐学院学习键盘。他的作曲老师有帕西契第(Vincent Persichetti)和贝格斯玛(William Bergsma)。1960年夏,他师从米约,并为一位学生同伴皮克西雷(Dorothy Pixley-Rothschild)写下了他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1963~1965年,他到巴黎师从鲍朗格(Nadia Boulanger)习作曲,分析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等人的作品。 1967年他到了纽约,发展出着名的极微主义乐派,由几个不断重复的旋律主题构成整首乐曲,彻底打破了古典乐的成规,作法十分后现代,很快就受到艺文圈的注目。随着专属演奏团体的组成,以及几年下来的表演耕耘,1974他受英国Virgin唱片公司欣赏而签下,并逐渐获得国际声望,不过,直到1977年发行了专辑“North Star”,他的音乐才开始接触到普罗大众。
  格拉斯是极简主义音乐的代表作曲家。 他也曾是位计程车司机。 格拉斯的音乐迄今听起仍相当前卫。 不仅贯穿现代音乐与另类摇滚乐的领域。 更同时横跨了电影配乐和剧场音乐。 在巴尔的摩出身的格拉斯先是在大学修习数学与哲学后再至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学作曲。 在那里他碰到了史蒂夫。莱希 (Steve Reich)。 当时两人的创作方法皆不同。 不过后来皆被称为极简音乐。 日后两人的名字也一直被相提并论。
  Philip Glass无疑是被称为简约派中名头最响的一位,这得益于他大量的戏剧、电影、舞蹈配乐创作。更内在的因素是他更加注重声音效果,通过借鉴印度音乐中的“循环节奏结构”,他在广泛应用重复原则,以一个简单音型的不断重复贯穿全曲的同时,通过不断扩展节奏、增强配器的修饰效果等手段使之变化。Glass作品和声的音响效果、音乐织体的丰富都远远超出了上述两位作曲家。他的代表作有《五度的音乐》、《再看和声》等器乐作品。但影响更为广泛的则是由《爱因斯坦在海滩》、《不合作主义》(以甘地为主角)、《阿赫那吞》(Akhnaten,公元前14世纪的埃及国王)所组成的三联歌剧。它打破了歌剧讲故事的传统,而用富于冥思的音乐隐喻和象征刻画人物。
  一九七五年的歌剧《沙滩上的爱因斯坦》。在长达四幕五个钟头的演出当中,不落幕也没有中场休息,观众可以任意地进出,整出作品没有以往人们熟悉的歌剧咏叹调与宣叙调,也没有剧情可言。此剧打破了传统歌剧的形式,格拉斯与威尔逊宣称「沙」剧无需任何解释,他们希望人们以自己的眼睛与耳朵来感受,从中体会出属于自己的意义。随后格拉斯又写了《真理坚固》(Satyagraha)《甘地在南非的故事》与《法老王》(Akhnaten),此两者与《沙滩上的爱因斯坦》,合称为格拉斯的歌剧三部曲。
  而自歌剧三部曲后,格拉斯又陆续写下数部歌剧作品,到了九○年代的考克多(Jean Cocteau)三部曲(《奥菲》、《美女与野兽》、《恐怖的小孩》),他完成的歌剧数量已经有十三部之多。歌剧之外,自八七年起他也开始谱写大型管弦乐曲,《低限交响曲》(Low)、《易太普水坝》(Itapu)都是这时期的杰作,同时他也替多部电影撰写配乐,《机械生活》(Koyaanisqatsi)、《三岛由纪夫传》(Mishima)可称为代表,他最近的新作则是由马丁史柯西斯所导的《达赖的一生》(Kundun)。从《机械生活》(Koyaanisqatsi)(1983)开始算起,格拉斯已经先后替二十多部电影写过配乐。
  作为极简主义现代音乐的代表人物,格拉斯是一个不做电影配乐,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领袖级作曲家。不过,如果不是他为30多部电影配乐,大家遇到他作品的机会就要小得多,毕竟,我们总是宁愿看电影,而不会专门去听纯先锋音乐的。格拉斯的音乐理论说起来似乎也“极简”:使用尽量少的音符循环重复层叠出丰富的音乐,但真正要弄懂就不容易了。好在我们不仅可以用耳朵去听音乐,还可以用电影去看格拉斯的极简主义风格。看过导演Godfrey Reggio记录片《QATSI三部曲》影碟的人,就都感受过这位大师的音乐魅力。而更多的奥斯卡电影迷们,则可以通过获奖电影《时时刻刻》来聆听Philip Glass了。
  在七十年代,现代作曲方向有两大主流。一是将数学运算引用至作曲上的序列音乐 (Serialism)。 另一个是约翰。凯奇(John Cage) 融合禅学的机遇音乐 (ChanceMusic)。 然而这两种音乐却未得到听众的心。因为演奏困难。而且不容易唱。当现代音乐学院主流似乎正面临干枯之际。另外的前卫实验音乐与摇滚乐却正蓬勃发展。使就在这时。格拉斯发展出了新的音乐风格。相对于之前的机遇音乐艰深几近无调。新的音乐回归调性。并由数个单纯组合旋律一直重复。产生出让人印象深刻的强烈力量感。这种新的风格正好填补了常久以来界于现代乐与前卫摇滚等音乐间的空差。之后,格拉斯到巴黎为拉费。尚卡(Ravi Shankar) 的电影配乐。他从这位印度乐手处开始对东方音乐产生兴趣。1966年时格拉斯即前往印度学习当地音乐。格拉斯音乐中不断反复的节奏循环与变化极微的合声等技巧也在此确定下来。 1968 年后,他回到纽约组织了他自己的乐团。“The Philip Glass Ensemble”。 1970 年开始。他和莱希等人的音乐开始被叫作极简主义音乐。 不过格拉斯自己倒是认为。那是指他以前写的。现在他的音乐则不太适用。这时期的格拉斯也成立他自己的唱片公司 Chatham Square Lebel。不过唱片销售却奇惨。这种由电子键盘合奏加上扩大过的人声与管乐组成的声响。只吸引了对音乐抱持热忱的年青人而已。 格拉斯因此只有打工开计程车以维持他的音乐理想。这阶段的作品有 Strung Out.amplified Vn (1967);Music in Similar Motion (1969);Music with Changing Parts (1970);Music in 12 Parts (1971-1974)等。1975 年的专辑 “North Star”则是有关于雕刻家Mark Di Surero影片的音乐。



u=3064333174,3406454911&fm=52&gp=0.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8 11:23:06 上传)

u=3064333174,3406454911&fm=52&gp=0.jpg

show_img[1].php.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8 11:23:06 上传)

show_img[1].php.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2-06-08 11:24:19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5#



  有些时候音乐的并非仅仅是用来娱乐、放松亦或是逃避,它会让一个人变得更有尊严。
    “手艺的尊严就在于此……作曲家这个行业,不是“可能没工作”,而是“必然没工作”,这就是多年艰苦学习的结果……”
------------------------------------------------

关于Philip Glass
  二十世纪最勇於突破,也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Philip Glass(菲利普葛拉斯),作品极为大量且涵盖层面甚广,包括管弦乐作品、歌剧、电影配乐,因为脚步遍及环境音乐及新世纪音乐,所以对电子合成音效也有涉猎,并融入了世界各地的音乐精髓。


以下评论评论转自:管风琴的日记
《Philip Glass是这样炼成的》
    今天把'Glass: A Portrait of Philip in Twelve Parts' 第二张片子给看了,不由非常敬佩这个人,而且对他的印象也变了--呃,连我都要开始crush了。:)

    其实crush的还是作曲这门手艺。看似1-7这么几个音,在西方音乐体系的高度形式化中,真能把整个文明都搅进去。我顿时理解为什么有的音乐家能忘记所有尘世烦恼,把音乐当作逃避(照Glass的意思,是解放),因为这种高度形式化所生成的秩序,既复杂又有秩序,而且是让人快乐的秩序,比真实世界好玩多了。当然,别的形式化学问,比如数学,也是如此。

    Glass先是从芝加哥大学毕业(好像并没专门学音乐),后来悄悄自己开始作曲,去修作曲系的课,在朱莉娅音乐学院。他说认识了一个只比他高一班的年轻人,Alex,从和声到对位什么都懂,比老师们强多了,于是他干脆和Alex学。慢慢地他发现,原来老师们私下也跟Alex学!Glass问Alex,你跟谁学的?Alex说,我在巴黎音乐学院跟Nadia Boulanger学的。说到这里我查了查Nadia Boulanger,我的天,原来这位太太是大牛人,影响过那么多当代作曲家!

    不幸的是Alex因为种种原因荒废了才华,没有任何成绩。知道他的人都是因为和他学过作曲。

    后来Glass决定干脆直接去和Nadia Boulanger学好啦。于是真去了巴黎,靠奖学金资助。而这两年是对他影响巨大的两年,内容主要就是分析巴赫贝多芬和莫扎特。他说,和她学习是个frightening experience. 课下做无数练习给她看,她随便翻翻,就挖出来藏着的平行五度,只要犯一个错,“她就能让我羞辱得几乎爬出教室。你不会打算这辈子再犯错了。” 她最好的反应差不多就是,从头翻到尾,一句话不说。好话她只说过一句,指着某个小节,“这个小节确实像个作曲家写的。”这句话让可怜的Glass记了很多年。

    每周都要背一首巴赫的众赞歌,必须4个声部都背清楚,在任何谱号下,让你弹哪个弹哪个,或者弹一个,嘴里唱另一个。那时Glass已经没有奖学金了,得到处打工养活自己。不过Boulanger说你可以不付我钱,以后有钱再交就好了。

    曾经有这么一节课,Boulanger太太让大家分析一段谱子,配和声。“你来。不行。Philip, 你来。”整个班花了一个上午吭哧吭哧地分析,到中午才做完。Boulanger说“很遗憾我们花了那么多时间。我本来打算几分钟就够了。”然后她从钢琴背后取出谱子,大家发现这段和声的作者是贝多芬,这正是他某个小提琴奏鸣曲的一段。原来---她逼我们当了一回贝多芬。全班人常常被吓得一片死寂,好像要上绞刑架。

    一周一周地,在无数艰苦得可怕、把人的能力压榨到极致的强迫训练中,他总算学会了扎实的技术,随便听到什么东西都有清楚的idea,好像看到谱子。

    手艺的尊严就在于此,而这仅仅是求学的部分--这段时间对他的影响很深。仅仅这一段,已经让人极为敬佩,因为作曲家这个行业,不是“可能没工作”,而是“必然没工作”,这就是多年艰苦学习的结果。事实上,他快五十岁才开始挣钱,之前就做零活,送外卖,修水管,等等。他的野心可不小,自己搞了个ensemble, 从一开始就约定,只演奏他的作品(之间只有一个例外,就是演奏一个作曲家朋友的)。他不申请任何Grant,宁可去找别的艰苦途径来凑钱--负债是肯定的。在有机会演出之后,他的团每夜演出要赔一万元左右。他和一个伙伴靠卖东西、卖画来还债,很多年都如此。此时他名声已经不小了,但一贫如洗。作为新音乐家,挨评论家的骂是必然的,“他们都说我的作品是皇帝的新装,结果倒帮忙宣传了,人群分成阵营,开始有人真心地喜欢我们。”也只有在伟大而自由的纽约,这些作品才能常常上演、卖光票,尽管还是在赔钱。“没有钱没关系,我们享受自由,可以演出任何作品,不需要获得许可。”

    他的音乐,凡片子中有的我都听了,挺喜欢的,确实非常新鲜,又不逆耳。他吸收了很多世界音乐(比如中国印度)的元素,当然不是搬点旋律就完了,而是深入研究,在扎实功底下寻求成型,成型之后又寻求变化。他还一直练习瑜伽、气功等等,爱西藏文化,和da lai喇嘛大人有交往。

    现在我真是越来越感到作曲这个事情的含义:其思考难度和抽象化近于数学,又可持旷如诗歌。能负担这种强度的人,也必然能像Glass老师一样,勇敢地结四次婚!:)
p102906512-1.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8 11:27:34 上传)

p102906512-1.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2-06-08 11:44:36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6#

时时刻刻

我只有这张Glass的作品,确实很精致而且动听,其它电影作品没有寻到过。至于电影,会比较闷,需要看几遍才能看懂。但是一旦看懂就会喜欢上,和古典音乐很类似。




以下为转网友评论:


位伟大的音乐家为时时刻刻电影的配乐简直是超出人们的预期,原本晦涩难懂的文学题材戏剧,令人沉闷的抒情文艺片,不断变换交织的三段故事,压抑的主题,在音乐里完完全全打开了,解开了谜底,希望,力量,爱,上升到生命的伟大主题,超越生死的对命运的拷问,我们在这原声里找到了答案,我已经听了上百遍了,开始是倍感悲伤,之后令人沉静,如今令人肃然起敬,生命是伟大神圣庄严的,爱是战胜一切的唯一可能,因为他是不朽的。
相当推荐这张格拉斯的原声,没有看过电影,就去看看吧,时时刻刻是一部真正的艺术品,而非艺术片。堪称完美。


用片中的一句台词回答DAWEI,“我们都是为了彼此活着,我们爱的人,这就是生命的全部意义。”:梅丽尔 斯特里普。
还有一句经典台词: “梅丽尔扮演的克雷丽莎躺在床上和女儿谈心,谈到了过去与自己最爱的人在一起的时光,说道:我以为幸福就要开始了,可是幸福就在当下,那个时候。”
生活的意义在三个女人的寻找中有不同的答案,弗吉尼亚觉得,死亡可以解决这种注定无意义而且每个人都注定要失败的人生。
劳拉则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寻找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顾一切,抛夫弃子也值得。
克雷丽莎算是找到了答案而且一直在努力,那就是爱,关心体谅,周到,积极乐观,珍惜过往,专注于生活本身的一切细节,但是她也失败了,杰克的死令她的努力宣告失败,但是电影讲的是时时刻刻,时光,那些共度这些宝贵的时光的人们,彼此分享爱和关怀的人们,才对生活献上了最为忠诚的致敬,电影的答案,一目了然,生活的意义在于珍惜爱,分享爱,为了你的家人朋友,对你友善的陌生人,而坚强的活着。这和基督教教义里不谋而合,基督教禁止自杀,倡导爱的颂歌,爱每一个人,包括你的敌人,而哲学家们所寻找到的人生的意义几乎都是悲观的结论,所以,人存在的意义就是爱,如同上帝创造了阳光,水,空气,水果,大树,大山,美景,雨露等等一切,都是出于爱,宇宙里个个行星按着永恒不变的轨迹而旅行自己的义务,太阳每日照常升起,普照万物,为何人们却不为了“爱”这个意义而活着呢,万物的和谐便就是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当我们吃着树上被摘下来的苹果的时候,那么大自然不是在无私的付出爱吗?说句实话,即便世界上仅剩你一个人,任何现代建筑和文明都消失殆尽,你也能活着,因为,饿了吃水果,渴了喝山泉,用木材搭建寒舍。。。。。生命不止有一条理由是证明要活下去的。一切都是好的,上帝爱人,世人却背离了造物者的初衷。痛苦便来了,不要寻找生命的意义,因为没有意义,只有爱。
2334344.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8 12:01:27 上传)

2334344.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2-07-25 15:39:41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7#

楚门的世界

电影兴趣不是特别大,应该有些闷。不过,音乐和时时刻刻一样,轻柔精致而动听。
以下为评论:
《The Truman Show 楚门的世界》原声荣获金球奖与芝加哥影评人学会最佳原著音乐奖。作者有两个:Philips Glass 和 Burkhard Dallwitz。两人风格都类似,故原声整体听起来是比较协调统一的。Philip Glass 在电影配乐界堪称领袖级人物——这么说并不夸张,久石让的音乐观念便受过他的影响。Philip Glass 以配乐中的极微主义而闻名。何谓极微主义?简单说来,就是将简短的主题乐句以特定的节律,一再的进行反复,衍生,变化,轮回的效果,让情感的变化点点滴滴的浮现,拓展,渗透。用最简约的主题繁复的变动,当音乐以这种简约的观点做为强调与诉求时,能反应出不同于一般交响乐的格调与感受,最大的特色在于这种音乐的单纯与绵延,而且能以十分细腻的音乐语言带动情绪的转变与表达。由于需要听者仔细的倾听,所以在感觉上听者甚至能感觉到自己情绪随着音乐流淌,堆叠。有人说此音乐听感简单却富于哲意。尤其放到《The Truman Show 楚门的世界》这部有哲学意味的电影中来,加上金的生动的表演。更觉得意味十足。Burkhard Dallwitz 是本原声的主创。此人经常包办一些大型体育盛事的主题曲。比较著名的有悉尼奥运会的主题曲,以及雅典和都灵的主题曲。

  但需要注意的是:此原声的经典并非完全由于它的可听性,而是由于它对剧情的贴合度。脱离剧情听音乐,可能会不知所云,不屑一顾。(以上zuoboday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See2say.com 看道


试听页面:http://bbs.musicool.cn/thread-299539-1-1.html
truemanshow_reg.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8 12:10:05 上传)

truemanshow_reg.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8#

Koyaanisqatsi《失去平衡的生活》

这其实不应该算成电影,最多算记录片,如果喜欢或者想了解Glass可以找来听听。
以下是评述:
1983年,受IRS(Institute of Regional Study)委托,导演雷吉奥拍出了一部非叙事性的电视片,在这基础上,Qatsi系列第一部惊世之作《失衡生活》(Koyaanisqatsi)应运而生。在得到了包括卢卡斯、科波拉等人的大力支持与推广之后,《失衡生活》在当时形成了轰动性的效果。
  
  "KOYAANISQATSI"是美国印第安族霍皮人的方言,意指失去平衡的生活。导演高夫瑞·雷吉奥在这部历时八年制作的记录片中采用了创新的电影语言,全片没有情节、角色及对白,完全依靠影像及配乐。
  
  
  这就是耗时7年的惊世之作,在当年轰动一时的记录片《失去平衡的生活》。Koyaanisqatsi的片名出自印第安语,有疯狂、混乱、失去平衡、崩溃和另类生活的含义。此片的诞生历经波折,曾经遭遇严重的资金危机,幸而得到包括卢卡斯、科波拉等著名电影人的大力支持,为完成影片的拍摄工作,身为导演的天主教牧师雷吉奥还亲自兼职出租车司机长达5年之久。这部非叙事性记录片以全新的手法,将优美的自然影像、都市风景和快慢动作处理、双重曝光以及人类破坏环境的镜头并置剪接在一起,以纯粹画面蒙太奇的形式,自然的景物与工业社会所创造的人工景物进行鲜明的对比。导演以宗教式的关怀,控诉了工业文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表达对人类现代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忧虑。影片没有对主题进行任何说教而是,采取了舒缓的方式进行表达,镜头和音乐开始在表达自然景象时都很缓慢,后来速度逐渐加快,画面出现汽车、飞机和忙碌得像蚂蚁一样到处乱闯的人群,巧妙地组成一首由动态影像和交响音乐构成的叙事诗。
s1432353.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8 12:18:42 上传)

s1432353.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9#

原帖由 shotchen 于 2012-6-8 9:15:00 发表
楼主的电影音乐贴非常精彩!


谢谢支持!希望能把这个专题作完,我打算是100位西方的加15位左右日本加中国的,应该差不多了吧。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0#

52. Michael Nyman 迈克.纽曼


Michael Nyman:现代作曲家,1944年生于英国伦敦。1961-1963年师从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Alan Bush学习作曲,几十年中创作过弦乐四重奏、清唱剧、歌剧(两部)、交响乐,应该说他是以古典音乐起家,乐曲创作充满了实验性与思考性,但真正让他大红大紫的却是在电影配乐的表现。


很多人都是从那部《The Piano》的配乐开始了解即而喜爱上了Michael Nyman,或者还是不知道Michael Nyman是何许人,但就是喜欢那张OST。但我以为《The Piano》并不是他创作的电影原声中最好的一张,或者说,不能代表他的音乐创作理念。巧的是,虽然这张OST在当年卖出了几百万张的天文数字,但却在争夺奥斯卡最佳配乐奖时输给了John Wiliams的《辛德勒的名单》,可以说是有得必有失的又一个例证。说起John Wiliams,也算是个骨灰级的配乐大师,但我不怎么喜爱他,手头有的《大地雄心》、《刺杀肯尼迪》、《尼克松》等唱片,但都不知在哪个角落沉睡着了,对了,还有《沉睡者》,一样的遭遇,嘿嘿。


说回Michael Nyman,《The Piano》中虽然也有弦乐,主角是钢琴,毕竟故事是以钢琴及其女主人公展开,弦乐方面相对弱了许多,但这也不是最主要的。因为以音乐的形态而言,《The End of The Affair》、《Gattaca》、《The Cook,the Thief,His Wife and Her Lover》更接近于Michael Nyman的极微主义(又称极简主义)理念。极微主义本来并不为一般的乐迷所熟悉,古典乐迷知道的更多些。简单说来,就是将简短的主题乐句以特定的节律,一再的进行反复,衍生,变化,轮回的效果,让情感的变化点点滴滴的浮现,拓展,渗透。用最简约的主题繁复的变动,当音乐以这种简约的观点做为强调与诉求时,能反应出不同于一般交响乐的格调与感受,最大的特色在于这种音乐的单纯与绵延,而且能以十分细腻的音乐语言带动情绪的转变与表达。当然,这并不是不是Michael Nyman的首创。印象派中拉威尔的《Bolero》中的乐曲不也是在反复素材,微小变化中推进的吗?


99年,Michael Nyman与Blur的主音歌手Damon Albarn联手打造了一张电影原声专辑《Ravenous》(贪婪)。电影本身好看与否暂且不论,但专辑确实是红了一把,而在配乐当中使用Banjo(一种非洲的乐器)或许就是Michael Nyman的主意,毕竟他在早年曾去罗马尼亚采过风,极擅长汲取各民族的民间音乐。专辑中有许多八十年代早期的老歌,经Michael Nyman重新编排后,一首首平淡无奇的乐曲再次听来会觉得有趣味许多


今年市面上在买一张名为《Film Music 1980-2001(听见左岸-麦克尼曼音乐集)》的唱片,发行公司是EMI。其实这张唱片只不过是另一张《The very best of Michael Nyman Film music 1980-2001》的翻版,换了封套,加上了法国的“左岸”。实在不理解,为什么好好的Nyman又非得与“左岸”连在一起?


什么是ambient music


AMG对Ambient music的解释是,一种具有空间感的电子乐,常较关注声音材质,多重复,无歌词或谱曲.对那些偶尔听这种音乐的听众而言,尽管作曲家的风格可能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听上去却差不多.


也许是由于它听上去显得颇为深奥以至于不能吸引大量的听众.很多Ambient音乐是由一票同时涉足其他音乐形式的音乐家所创作,他们都有不同的传统或背景:学院派的试验电子,Minimal Music,Spacemusic,舞曲音乐,民族电子乐,歌特或工业音乐等等,这种作曲者身份的复杂性很容易导致跨"行业"作业.Ambient Music的定义从一开始就是极端含混的,后来Ambient更是渐渐远离了最初所强调那种具象之声,而用一种更不清晰可辨的手法来处理声音,更加注重声音的空间感,色彩和音色,而不再仅仅是局限再背景节奏,可辨旋律及和声结构的有或无.


Eno之前 "那些过去不被接受的声音已被用于音乐创作,音乐界过去的那种宁静从此被搅浑" "20世纪是音乐革命的时代" ——《音乐中的新方向》David Cope


在荷马史诗奥德赛中提及的一种叫做"伊奥利亚竖琴"(aeolean harp)乐器,拿现代的概念看来,通过它产生的音乐可能是最早的Ambient音乐.伊奥利亚竖琴通常被挂在室外,当气流(风)通过琴弦时便能自动演奏.再后来由教堂管风琴所演奏的音乐也可看作是Ambient音乐,教堂中演奏管风琴的目的不在于让信众聆听, 而是让信徒们的精力更为集中,并帮助营造那种在布道时应有的气氛.这种为了改变参与者某种状态的教堂音乐,同当时盛行的音乐大厅或私人室内乐演奏场所的音乐有在功能上有很大不同.这些早就存在的音乐其背后的理念同今天的Ambient Music有共同之处.


早期的音乐多数只使用五度音程,越来越多的音程在后来被允许使用,如四度,三度和六度等等,到勋勃格的12音音乐(twelve-tone music)中更是任何音程都被允许使用.当然这些发展无疑仍是在乐音的线性概念下进行的,一定的音高和具体的时长等等.勋勃格和同时代的其他作曲家如德彪西及拉威尔的突破在于,让音乐从内心主观世界(情感世界)向外在客观世界靠近了一步,有趣的是,这和同一时代的印象派绘画正好走了相反的路线.
741b1bc7-8967-4a2b-9929-4ccdd0b19b6a.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8 12:29:24 上传)

741b1bc7-8967-4a2b-9929-4ccdd0b19b6a.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2-06-08 12:32:23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1#

钢琴别恋

我想,许多电影音乐迷手里都有这张碟,当年奥斯卡上也是夺奖大热门,可惜碰到了辛德勒的名单。比较喜欢这张碟中的第4首,其它则都忘记了。电影找来看过,超闷的一个片子,没看完。
(转)
《钢琴别恋》电影主题音乐“钢琴别恋”的英文片名为The Piano.钢琴在整套电影中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这是电影主题音乐的完整版。是一部触及心灵的作品。片中一开始就以钢琴声带出女主角口不能言,只以琴声表达自己的情感。优美动听的钢琴旋律贯穿整部电影。更衬托出故事中爱情的凄美,激情的澎湃,以及亲情的温暖等等。
其中最为经典的一段当属在女主角登陆陌生海岸时,宽阔的天空略显灰暗,汹涌海浪不时冲刷着浅黄的沙滩,一部钢琴孤然而立,母亲心醉的弹奏,女儿快乐的奔舞......音乐与画面的完美合正是此片成为经典的原因之一。
影片配乐主题的标题为“心灵渴望欢乐”(The Heart Asks Pleasure First),由1944年出生于伦敦的英国作曲家麦克尔·尼曼(Michael Nyman)创作。作为尼曼在电影领域的成名作,它尽管未能随同影片一起获得提名,但已被公为一部佳作。这一主题旋律揭示了不会说话的女主角心中埋藏着的炽热情感和她的全部人生体验,以及她对于自己视若生命的音乐的无比热爱。
B00005S88D.01._SX240_SCLZZZZZZZ_.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8 12:38:34 上传)

B00005S88D.01._SX240_SCLZZZZZZZ_.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2#

安妮的日记

电影和碟都是拼死以求,可惜未果,只能在网上找来听听解渴。
转)


“《安妮日记》——对十三岁的安妮来讲,这日记本就像打开一扇门,它通向成长,通向无限的希望。安妮说过“没有日记,也就无我。”然而,安妮不再有机会回味这一切了,因为同时拉开的,是战争的序幕,随着警报的拉响,恶梦就开始了。而她面对死亡的阴影,她的心灵一直是和平与真挚的。安妮说:“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她在见证着战争与迫害。1947年,幸免遇难的安妮的父亲,将安妮的日记整理后出版并改变成电影。 安妮真正地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 “走入世界,为人类尽一份力量。””
332233.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8 12:44:21 上传)

332233.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3#

变种异煞

天啦,不知是哪个S 13译的名字,没有见过这么傻的译名的。电影内容很有意思,但是拍得很无脑。不过,女主角还是很漂亮的(乌玛.瑟曼),最后嫁给男主角了(现实中)。
音乐嘛,基本没有太多注意,不是很突出。
转)

首先,我得承认,没有尽早看到这部电影,是我今年最大的遗憾,这种激动和当初看《死亡诗社》有种相仿的感觉……,而更让我吃惊的是,男主角就是Ethan Hawke,就是《死亡诗社》中的男二号主角。这恐怕就是一种冥冥中的感觉吧?

电影很简单,未来的人都是经过基因改造的精英,而自然受孕的,且带有先天缺陷的,被认为是淘汰的种群,男主角就是这样的“未来低下阶级”中的一位,为了自己的太空梦想,他依然冒充“杰隆”(裘德洛扮演)这位基因优秀的极品人物,混进太空站,结果发生了监督被谋杀的事件,而恰巧他的眼睫毛,成了最大的嫌疑犯……

我对这部电影有二种很矛盾的、对立般的态度和观点,这使得我在观看这部电影的同时,很难静下心去判别孰是孰非,或许这部电影要带给人的就是这样的思索:是与非、完美与缺陷、先天与后天,究竟如何去评判个中的价值?

可以说,这部电影给人的初级印象仍然是很美国式的文化价值取向:强调个人主义,强调坚强不屈,努力改变上天给予的狗屁人生,最终取得了梦想之中的太空执行任务。当文森特(Ethan Hawke饰演)最终踏上太空旅程时,我想许多抱有人生梦想的那些热血青年都会被感动,甚至会改变自己。

我们都会被文森特这样的执着所震撼,试想几年来为了让自己身份不被识破,需要花费多大的心血去改变自己的一言一行、需要花费多少汗水去加强体格,让自己成为精英中的精英?我想,每当人们因为生活的不如意时,一看到这样的带点悲壮似的行为,或多或少,总会相信,自己比文森特更加的幸运……

但是,如果影片仅仅要带给人们这样的想法,那这部电影就只能仅限于一部二流电影的上流,而无法达到一流电影的要求。我个人认为,一部优秀的科幻电影,除了给人浅层次的思考外,还需要有更深层次甚至对立面的思考,这才是优秀电影流芳的原因。

我所思考的就是第二个观点:人们究竟需不需要在未来筛选优秀基因?这个问题真的很难回答,反对者就可以拿出文森特的例子来反驳,毕竟,人不是产品,经过筛选的人,只能称作为社会的可悲产品,打下了深深的一种烙印。人是需要有不同的人来进行融合,才能达到进步,这也是为什么奥运会处处强调的一种人类大同的认知。毕竟绝对公平的人生是不可能存在的,如果用基因的优劣来进行人类的清洗,每个人都有强健的体魄、每个人都有出色的容貌、每个人都有漫长的寿命,那么什么才是人类去不断追求的呢?既然,每个人都是“刘翔”,那么这个世界就不再有“刘翔”,想到了《超人总动员》中的一句话:“既然每个人都能做超人,那么这个世界上就没有超人”这,难道不是“完美”世间的一种可怕的现象吗?

但在这点,我又觉得,文森特的命运曲折关键在于他就是个“缺陷人”。从医学上来讲,剔除不必要的基因缺陷,是对后人的负责,这也是我们为什么现在要强调“优生优育”,可见,人类从本能上来说,需要的就是基因完美的人,只不过这部电影着重体现了未来人类过分强调基因优越性。但如果我是文森特,我会恨我的父母,为何在人人都能享受基因筛选的权利下,却要生下我这样的一个“缺陷人”?这就好比人人都知道艾滋病通过性接触传染,既然你知道有安全套可以避免,为什么还不使用呢?

这就是我的两个观点,我始终无法用一种观点去驳倒另一种观点,其实想来也无所谓,毕竟这就是优秀电影带给我们的一些复杂的思考而已,你不能用自己主观的态度去否决别人,这就是世界奇妙的地方……

影片最为震撼的地方就是基因优秀人“杰隆”在最后坐到“清洁器”中自杀的场景(看完电影后,就能发现,原来电影在此前不断暗示,譬如“杰隆”自己曾在和文森特的对话中说道过自己曾自杀过,譬如镜头两次重复清洁器燃烧的场面……),这个结尾我想是电影成功的关键之处:为什么杰隆要自杀?难道是因为嫉恨文森特使用了自己的身份而最终完成了梦想,而自己却必须一辈子与轮椅为伴?或许杰隆恨的又是自己,为什么一个基因优秀的人,却需要“缺陷人”的照顾……当然,影片中杰隆在向文森特告别的时候,并没有显露这样的心理,他甚至为了文森特准备了足够两辈子使用的血液标本和尿液样本,可见,他还是欣赏文森特的那种为不屈命运而抗争的性格的,只是,他无法再面对自己是残疾而已。伴随着熊熊燃烧的火焰,我们可以看到文森特的眼神中的期待和感激(他已经隐约知道杰隆要自杀了),可以看到杰隆胸口挂着奥运游泳的银牌这两副画面的交替,这的确让我产生一种唏嘘不已的感叹之情。
s6834078.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8 13:22:20 上传)

s6834078.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2-06-08 13:23:26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4#

53. Aron Copland 阿诺.康普兰

阿隆·柯普兰 (Aaron Copland,1900-1990 ),美国现代最著名的作曲家,生于纽约,双亲都是俄国犹太移民。1921年到巴黎向著名的教师纳狄亚·布朗热学习,归国后以具有爵士乐风格的小型乐队曲《剧场音乐》、《钢琴协奏曲》和《舞蹈交响曲》获奖。三十年代初受到现代音乐潮流的影响,写一些具有尖锐的不协和音响的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是他创作力旺盛的时期,其间创作的《墨西哥沙龙》吸取了墨西哥的民间音调;《林肯肖像》和《小伙子比利》、《罗得欧》、《阿巴拉契亚的春天》三首著名的芭蕾音乐都基于美国自身的民歌。
他将通俗的语言与成熟的技法结合起来,使自己的音乐发展得更有独创性。还积极参与社会音乐活动,组织音乐会宣传当代新人的新作。任美国作曲家联合会的执行书记,主持美国现代音乐节,为报刊杂志撰文,并在大学讲课。他在美国音乐界的领袖地位是毫无疑义的。
AaronCopland.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8 13:43:54 上传)

AaronCopland.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2-06-08 18:26:24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5#

艳遇 我唯一的一张他的作品,属于古典风格很强烈的作品。
T1lD8cXadAXXcrneA7_064332.jpg_310x310.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8 21:13:47 上传)

T1lD8cXadAXXcrneA7_064332.jpg_310x310.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6#

Aaron Copland是以古典音乐作曲而知名的,由于时代的关系,估计最可能搞到的是这张了

精选集:
普兰 Aaron Copland (1900-1990)



1900年11月14日出生於纽约,他在家中排行第五,17岁才与Goldmark开始学习对位、和声学与奏鸣曲式。

4年后远渡法国巴黎向布兰沙女士(Nadia Boulanger)学习现代音乐一直到1924年,当他回到纽约,幸运的他受到当地许多财团的赞助,因此他极力推广他在国外所学,热心参与当地的作曲联盟(Composition League),并常常发表文章在联盟的刊物上,提供许多新资讯给同儕,在1926,1927及1929他再度回欧洲吸取并学习当时更新、更多的资讯。

之后他曾在纽约办了他一系列的作品发表,并在1937-1945年之间担任美国作曲家联盟(American Composition Alliance)的总监,并在哈佛大学任教。

他曾於1945年获得普立兹奖、纽约评论奖、奥斯卡金像奖(他本身也创作许多电影音乐)、耶鲁大学Howland奖章…等等,并获得多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包括:普林斯顿(Princeton)、哈佛大学、布兰黛斯(Brandeis)。他是第一位闻名於世的美国作曲家。

他的作品相当有美国风格,有许多好听的作品包括:阿帕拉契的春天(Appalachian Spring)、林肯画像(Lincoln Portrait)、比利小孩(Billy the Kid) …等等。

他另外也改编了一些美国民谣相当动听,包括:Simple Gifts、Long Time Ago、Ching-a-ring-Chaw、Zion's Wall、At the River、I bought me a cat …等等。
33433434333.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8 21:26:28 上传)

33433434333.jpg

445232111.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8 21:26:28 上传)

445232111.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2-06-08 21:33:25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7#

工程巨大!张先生您可以出书了!
淘宝店
https://shop33075329.taobao.com/index.htm?spm=a1z10.1-c-s.w5002-16274098145.2.5d0b4f76YtZGfK
电话 微信号 13318878370
实体店 广州海印电器总汇二楼P35  020 83780950
TOP
18#

原帖由 李源 于 2012-6-9 7:42:00 发表
工程巨大!张先生您可以出书了!


你来支持?我就出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9#

54. Marco Beltrami 马克洛·贝尔崔米

这家伙是Jerry Goldsmith的高徒,不过,配的电影基本都是些动作片之类的所谓大片,因此还不太出名。


美籍意大利配乐人Marco Beltrami1968年10月07日出生在意大利的Fornero一个镇上,后与其父母亲在70年代移居到了美国的长岛,并在那里长大。80年代中期,贝尔崔米培养出对电子乐的热情,随后他尝试将合成器音乐、管弦乐、室内音乐与人声音乐的特质融合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90年代初期,他到南加州大学选修杰瑞高史密斯(Jerry Goldsmith)执教的课程,这个课程让他汲取到大师在创作惊悚与动作片型音乐的真传,随后就以《惊声尖叫》系列、《秘密客》、《刀锋战士2》、《恶灵古堡》、《魔鬼终结者3》、《地狱怪客》、《机械公敌》、《限制级战警2极限公国》、《赤眼杀机》、《决战异世界:进化时代》、《天魔》(2006重拍版)、《窒命写真》等惊悚、动作片打响自己在好莱坞的名号。

12344066215538.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9 10:35:00 上传)

12344066215538.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20#

凶兆/天魔
第一部是他师父配的,重拍找了他徒弟,如果对比着听,会比较有意思。他的配乐有点他老师的风范。


年轻有为的美国驻罗马大使罗伯特·索恩收养了一个父母双亡的小孩,取名为达米安。一家三口也享受了略显短暂的幸福时光。达米安5岁生日的那天,在庆祝的派对上,保姆却当着所有客人的面上吊身亡,从此,恶魔的血门被打开--奇怪的牧师带来了恐怖的警告,孩子们去动物园游览却变成了恐慌的暴乱,被带到教堂的达米安彻底歇斯底里,凯茜被恐怖梦魇萦绕,一系列让人胆寒的死亡接连发生!生于6月6日6时、有着撒旦般“666”标记的达米安,注定成为撒旦之子。正直的罗伯特完全不相信所谓的征兆,但可怖的事实实在不容忽视,在凯茜不幸的凄惨身亡后,罗伯特终于明白自己的儿子将会具有毁灭世界的力量!在神父布瑞南和当地新闻记者基斯的帮助下,罗伯特开始了自己的宿命,尽管阻挡在前的是所有邪恶的力量......

      Marco Beltrami是好莱坞著名的惊悚恐怖与动作类的作曲家,被称为惊悚片、动作片的配乐大师。他的主要作品有:《惊声尖叫》系列、《秘密客》、《刀锋战士2》、《恶灵古堡》、《魔鬼终结者3》、《地狱怪客》《机械公敌》、《限制级战警2极限公国》、《赤眼杀机》、《决战异世界:进化时代》、《天魔》(2006重拍版)、《窒命写真》《吸血鬼2000》等。


《凶兆/天魔》所创作的音乐十分的贴近影片内容,Marco Beltrami电子合成器音乐、管弦乐、室内音乐与人声音乐的特质融合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使得曲调风格十分的多样:惊悚、紧张、诙谐、哀伤,每一种都是不多不少,相当的恰到好处。尤其是大量的使用合成器音乐渲染,效果独到,华丽出众,听后让人由衷的赞叹他的才华。

     Marco Beltrami
在配乐领域的地位可谓与日俱增。喜欢电影原声的朋友,或许也可尝试下这部也许并不那么糟糕的电影原声大碟。
1010302002ca163720d169ee05.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9 10:39:07 上传)

1010302002ca163720d169ee05.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