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子演义的好坏不在于快慢,而在于能感动人否.某些信息你现在接受不了,也许不喜欢,有些你喜欢很久了,突然也无趣了.当然工笔画,写意画,喜欢哪个是口味问题,但是我觉得没必要把指挥的每次演义都认为是不可审批,无可挑剔的,一个人最大的优势也就是最大的弱点.乐迷看到他的优点不要忘记看到他的缺点.
如果CELI处理的贝多芬10个人只能感动一个人,那也只能是一家之言.他认为现场演奏才是真实,没错.但是卡拉扬认为唱片技术手段能创造出现场无法营造的效果,事实证明老卡的思维模式更向前.
一个曲子我相信大家起码听5便左右才略识大体.那么没唱片的情况下,论坛中有多少人估计可能没机会听到古典音乐.一辈子,我们又能通过现场了解多少曲目那?所以CELI这个观点就是守旧的.一个人有一个错误点,并古代表他其他的地方就不好.卡拉扬认为视频能更好的表现出音乐实体感,想法是对的,但是他自己操作的电影只有少数画面是自然的.所以就算观点对,演义时候也不一定对.而FURT的贝多芬破坏了多少整体结构?添加了太多自己的东西.可是效果那?却吸引了很多人津津乐道.
以上3个例子就是想对 亮亮2说.别人认为错的,有可能你认为是对的.反之毅然.艺术若拿把标准标尺去量,自然失去了多样性,也就无美了.但是人们至少有一定的共识.既然别人无法和你达成共识,你也只有让别人自己去摸索.硬是说出个道理,圣人也回答不了.多样性的艺术与多样性的人,那么多角度去观察,自然看到的和想到的不一样,想到的和得到的不一样.
再说点题外话说普通话的好处大家都知道,但是有多少人想过他的坏处那?事物发展都逃不出"太及"--为何要中庸,那是包容和理解.求同存异把.
就好象贝多芬,音乐写的很好,但是生活中你无法与之生活1天.脾气太怪.个性特征是双纫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