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侠前传1,2
这是James Newton Howard 和Hans Zimmer合作的配乐,当然是精彩而火爆。其实,发烧友不喜欢电影原声是很可惜的事。大家都知道音乐碟在制作时,动态压缩是不可避免的事。这也就是说,你再好的音响,都不可能还原现场或音乐本身的动态,因为音源已经处理过了。但是,电影音乐制作时,似乎影院里动态是不用压缩的,因此动态都可以保留。我想这也许是许多电影音乐动态极其惊人的原因吧。发烧友满世界找发烧片片,其实,相当多原声超发烧,满地都是,就怕你音响播不好。

(转)在讲求分工合作的好莱坞电影世界,几位配乐家一同为一部电影效力可谓司空见惯。这样的情况,通常是老牌的配乐家母鸡带小鸡似的联名作曲,拉拔后进,或是新锐们偕同工作,壮大声势;再不然,就是配乐家先后受雇,各自完成的部分经过后制编辑,共同呈现在电影中。当红一线配乐家联合创作的情况就相当罕见了,《蝙蝠侠:开战时刻》(Batman Begins, 2005)由汉斯季默(Hans Zimmer)与詹姆斯纽顿霍华(James Newton Howard)协力作曲,算是较特殊的案例。
为了让这部准备替九○年代末期蝙蝠侠系列电影雪耻的作品在配乐方面立于不败,导演克里斯多福诺兰(Christopher Nolan)商请高人气的汉斯季默负责统筹。季默认为自己担子实在太大,因此建议导演一并聘请好友詹姆斯纽顿霍华承担任务,同时也一圆两位配乐家多年来期盼共同创作的梦想。消息披露以后,大众就相当好奇,这两位配乐家的合作究竟会为全新的蝙蝠侠做出什么样的音乐结论。
之前面对电影正式公开前各方接踵而来的询问,汉斯季默就明确表示,针对电影中布鲁斯韦恩受创的心灵,本作音乐风格会比先前作品更为黑暗,情绪高昂的英雄主义完全不是诉求重点。原声唱片在外观上即特立独行,各音轨一反通常配乐专辑以关键词提示场景的命题惯例,改采十二种蝙蝠家族(翼手目 / Chiroptera)成员的拉丁文属名(Genus)做为标题。率先登场的Vespertilio(霜毛蝠)是电影开场音乐,彷如蝙蝠翅膀拍动声的电子音效,为电影的阴郁气氛定调,接着铜管反复奏出d小调的D和F两个长音符动机,像不断涌起的浪涛,影射布鲁斯挣扎的心境。
相对于季默频频面对媒体谈论创作,纽顿霍华显得较为低调,加上配乐制作团队大多是季默的人马,看起来好象一切工作皆由季默主导,霍华仅位居陪衬角色,听过作品以后,这样的直觉似乎更加强烈。事实上,作品中融合两位作曲家风格的段落并不算少,像描写布鲁斯韦恩在双亲遇害后内心孤寂的Eptesicus(棕蝠),一开始由弦乐带出的旋律,明显是纽顿霍华一贯抒情内向的风格,后段旋律才改由季默接手,呈现更深沉的音乐表情,只不过霍华的手笔偏向软调,季默介入的部分则通常个性鲜明,因而听起来有不等比例的感觉。
乐团弦乐部特别增加能发出低频的大提琴数量,以表现更阴暗的音乐色彩,于《七夜怪谈西洋篇》系列挑大梁的大提琴家马丁狄尔曼(Martin Tillman)也在不少段落中串场主奏。Myotis(鼠耳蝠)乐段就笼罩在这样的沉重气压,气氛最后被强烈季默风格的动作音乐打破,电子乐器同时完全取代了管弦乐的大气,在打击节奏相伴下,情绪被推向高潮。
电子乐器的吃重演出,在音响质感上与管弦乐形成拉距,意在反映布鲁斯多重的心里状态。Antrozous(穴蝠)与Molossus(犬吻蝠)两段动作音乐,蝙蝠翅膀拍击节奏,以及D、F双长音动机,融合在《黑雨》(Black Rain, 1989)悲壮的音乐语汇中,汉斯季默在好莱坞崛起时极富实验性的电子音乐手法,被巧妙地带入蝙蝠侠的世界,让人印象深刻。
许多人初听这样一部配乐,由于一时抓不到焦点,而心生“主题旋律到底在哪里”的疑惑,熟悉丹尼叶夫曼(Danny Elfman)《蝙蝠侠》(Batman, 1989)主题的乐迷尤其不易谅解,季默一句“创作时根本不想重看先前系列电影”的表示,甚至被指为自大傲慢。叶夫曼《蝙蝠侠》的经典程度不需怀疑,然而在故事时序上,《蝙蝠侠:开战时刻》早于先前的四部电影,描写的是蝙蝠侠成长的混沌阶段,配乐理应有其不同的切入点。
养成期的蝙蝠侠心境更为复杂,因此该配乐并不明确将某一个音乐动机,诉诸为所谓的“蝙蝠侠主题”,而希望由听者自己去下定义。季默和纽顿霍华的标题命名方式,虽说是玩笑一场,但亦可以将之视为对音乐面貌多样性的隐喻,亦即蝙蝠侠的音乐诠释,不必然是一言堂。也正是因为这样,作曲家才会视需要去回顾《黑雨》,而不去在乎同一年诞生的经典《蝙蝠侠》。
试听页面:
http://www.flamesky.com/cop/album/3677
-
-
2343656.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1/21 14:58:42 上传)
-
-
54343443.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1/21 14:58:42 上传)